日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联合举办了2022艺术经济管理论坛。多位专家围绕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艺术项目“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研究”,从经济学、金融学、历史学、社会学、艺术学等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方晓峰指出,文化产业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艺术经济学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的合作。
“文物艺术品市场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黄娟认为,近年来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繁荣发展带动了相关学术研究,艺术经济管理的跨学科融合丰富和拓展了艺术经济管理研究的视野和范围。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吴梳理了北京艺术市场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重点探讨了新中国北京艺术市场的三次重构与变迁。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吴红彬梳理了中国艺术博览会30年的发展历程,重点阐述了中国艺术博览会的产业属性、身份认知和问题意识。
黄娟教授从经济史、社会学、行为经济学、人际网络、数学等学科角度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艺术品市场研究的代表性学术文献。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屠永红从金融的角度分析了中美货币政策和人民币汇率对艺术品交易的影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长期副教授张睿用微观数据分析了2020年中国艺术博览会的发展格局。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讲师李利用全球艺术品市场的拍卖数据,对艺术品信息对艺术品价格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
与会专家还对艺术产业的新业态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金介绍了数字加密艺术的兴起,指出在数字艺术发展的趋势下,现实生活和虚拟世界将深度融合,数字艺术发展空间巨大。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安莹指出,人们仍然无法脱离真实的身体和生活娱乐空间,依托本土文化资源的特色文化产业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编辑林建和《清华美术》编辑张干发表评论。林建指出,艺术品市场涉及艺术与文化、科学与技术、信息传播、经济管理等等,跨学科研究对于艺术品市场研究非常重要。张敢于指出,供给产生市场,市场影响生产。艺术家在面对不断变化、新观念频出的世界时,更应该关注艺术的永恒价值,不受市场的影响。(应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