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吉祥物薛蓉蓉正式走马上任。
从成立设计修改小组,到等待被赋予体育生命和奥运精神的红灯笼成为世界主角,来自吉林艺术学院的设计成员经历了1134天。
晚上,薛蓉蓉设计团队成员一起观看了冬残奥会开幕式直播,并与薛蓉蓉拍了一张“全家福”。
雪绒全身都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顶部的如意形象征着吉祥幸福,头上和平鸽和天坛组成的连续图案象征着和平与友谊,也凸显了主办地的地域特色。整体装饰图案融入中国传统剪纸艺术,面上的雪块不仅有“瑞雪兆丰年”的寓意,而且是拟人化的设计,让吉祥物更加可爱。
更重要的是,雪绒绒是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第一个可以内部发光的吉祥物。融雪肚皮能发光,既体现了灯笼的原始属性,又象征着点亮梦想、温暖世界,代表友谊、勇气和力量,体现了残奥会动员的战斗精神和激励世界的残奥会理念。
自己设计的灯笼的创意元素,能从全球征集的近6000件作品中脱颖而出。时至今日,24岁的姜仍有一种“从天上掉下来”的感觉。
2018年9月21日,北京冬奥组委举办了吉林艺术学院“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及冬残奥会吉祥物全球征集”专题宣传活动。接下来的20多天,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吉林艺术学院共征集到101幅学生作品,全部提交给北京冬奥组委。
当时,姜是吉林艺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的大三学生。当这位95后女孩开始收集材料和设计时,她发现历届奥运会的吉祥物大多是动物,她第一版的主题是寓意吉祥的麋鹿。但是吉林艺术学院的很多学生都设计出了麋鹿元素的艺术品,更不用说全国甚至全世界了。根据老师的提示,她发现物品也可以作为吉祥物。
江的老家是黑龙江省伊春市嘉荫县,县城里充满了年味。她想到了春节时家家户户都会挂的红灯笼。在征集结束前的最后三天,她提交了以中国结和红灯笼为创作素材的设计图纸。
就这样,融雪在灯笼元素中孕育。
从孕育到诞生,元宵元素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2019年1月25日,第一次修改会上,北京冬奥组委的专家意见是“只保留原有属性,重新设计形象”。这意味着吉祥物设计又要重新开始了。
雪融设计团队成员、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吴一博说,当时临近春节,学校紧急召回姜和多名已经放寒假的老师,组成了设计修改小组,取名“125小组”。
根据冬奥组委“对设计保密,尽量不扩大设计范围”的要求,设计团队人数控制在17人。为了保密,团队借用了学校的专家公寓,拉上窗帘,从早到晚开启集中改装模式。头脑风暴,收集材料,素描,三维演示.大家分工明确。
18天后,团队创始人带着3个方案和62张草图去北京提交。2019年2月,根据冬奥组委的指导意见,取消了“中国结”的形象设计。4月,吉祥物属性在灯笼、老北京鸽子、鹿之间多次变换。直到5月底才最终确定了红灯笼形象的整体方案。
在持续近一年的创作过程中,团队设计了32套成型方案,绘制了1万多张草图。这个团队是平面设计、制作
模型也是设计团队做的。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的工作室100多平米变成了临时的模型加工厂,3平米的阳台改成了喷漆间。建模、脱壳、3D打印、抛光、喷漆等。都是团队成员自己完成的。
创作最大的难点是如何赋予灯笼生命,这关系到冬残奥会。
“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把思维局限在如何赋予灯笼动物属性上。”设计团队成员、吉林艺术学院动画学院副院长焦强介绍了将鹿角放在灯笼顶部、在身体两侧加上迅捷的翅膀,或者让卡通玩偶戴上灯笼帽等创意,但这些创意在视觉和意义上都不太理想。
有一次,提交修改方案后,团队等了两个多月没有任何消息,大家开始担心努力会不会白费,没有修改的机会。
后来在北京冬奥组委的建议下,团队放弃了给灯笼加上动物属性的想法,直接让灯笼有了运动生命。
2019年8月21日,北京冬奥组委正式通知吉林艺术学院,设计方案被采纳。2019年9月17日,薛蓉蓉作为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吉祥物正式亮相。当时尝过艰辛后成功喜悦的队员都哭了。
雪蓉出生后,设计团队开始配合冬奥组委的安排,设计开发雪蓉的表情包。
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形象与景观艺术总监林存真说,“灯笼的形象修饰得太好了,让人爱不释手”。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专家评审委员会主席江小鱼给出的评价是,雪绒绒是悠久灿烂的中国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的结合,是中国文化符号和冬奥会运动的展示,是北京冬奥组委和中国人民献给奥林匹克运动和世界的珍贵而可爱的礼物。
"雪荣蓉是我生命中珍贵而可爱的礼物."江说,薛蓉蓉点亮了她的梦想,给了她未来的职业方向。
在雪榕榕的设计修改阶段,姜参与了每一道程序和每一个环节,团队中16位专业老师给了她很多设计灵感和专业用品。后来她努力考上了吉林艺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的研究生,现在是大二学生。
“以前没有确定毕业后是否以设计为生。”姜宇帆说,现在她很清楚,未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用更多作品给大家带去美的体验和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