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冬奥会的完美落幕,中国兑现了“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承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用好北京冬奥会遗产”。如何利用好冬奥会遗产已经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就此建言献策。
继承、发扬好冬奥遗产
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一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副部长金申曾表示,建设符合奥运标准并考虑赛后可持续利用的场馆设施,是冬奥会筹办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事实上,早在2017年9月,北京冬奥组委就在总体规划部单独设立了遗产办公室。此后,成立了遗产协调委员会,发布了遗产战略计划,并发布了第一份遗产报告.可以说,北京冬奥会的筹办过程,传承理念和实践始终贯穿其中。
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冯建中看来,在“利用好北京冬奥会遗产”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场馆等物质遗产的利用,还要传承冬奥会的精神遗产。同样,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也表示,要利用好冬奥会遗产,不仅要利用好冬奥会场馆和文化成果,还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梅芝表示,他希望在张家口安排更多的国内外比赛和培训。
此前,国家体育总局宣传司司长涂晓东表示,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是北京冬奥会最重要的遗产。持续实现“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关键在于从娃娃抓起,夯实冰雪运动后备人才基础。
全国人大代表、张家口一中教师游丽增建议,在张家口建设全国青少年冰雪运动学训练基地和全国青少年冰雪运动示范区,将冰雪运动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和课后服务体系,让更多青少年爱上冰雪运动。
构建现代化冰雪经济全产业链体系
随着2022年冬奥会和冬季残奥会的举办,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北京与张家口的联系日益紧密。建立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对充分释放冬奥会品牌效应具有重要意义。今年1月底,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改委、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布《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规划》。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河北省委员会专职副主席范社玲建议,以冬奥会文化、冰雪活动和体育旅游为抓手,联手做大做强冰雪旅游等相关产业,不断拓展产业链,打造特色品牌,形成集体育、文化、旅游、科技于一体的产业功能区和大众参与冰雪运动的示范区。
“我们要利用冬奥会,开启冰雪强国的新征程。”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杨安迪提出了五点建议,包括加强战略统筹,科学布局冰雪经济功能和发展序列,为构建寒冷地区特别是寒冷边疆地区发展新格局提供行动指南,加快培育冰雪经济上下游产业,构建现代冰雪经济全产业链体系。
借力全民冰雪热潮 提升人民幸福感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2015年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到2021年10月,我国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达到3.46亿,冰雪运动参与率达到24.56%。
“如今,村里建起了智能大棚和园区。冬天有草莓,夏天有樱桃,一年四季都有蔬菜。大量游客来村里采摘。一个小山村去年接待了一万多名游客。”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张家口市桥东区东王山乡圆子河村党支部书记郭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二场“代表通道”上说。
有了冬奥会的红利,园子河村的老百姓拔掉了穷根,全面实现了小康。郭说,今年,园子河村预计投资1亿元,建设300张床位的康养产业、200亩的精品农业园区和3万千瓦的农光互补新能源项目。“我们要弘扬奥运精神,做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