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电 “近年来,从央视《国家宝藏》的播出,到《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的开播,再到文化创意产品考古盲盒的火爆,足以说明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消费的强烈需求和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热切期盼。这也促使文化和文化人以更加开放的心态相互合作,不断探索让文物‘活’起来的有效途径,让文物更好地融入生活,为人民服务。”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晓霖史茹3月10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三次会议上说。
在马晓霖看来,这些成功案例之所以出圈,受到大家的喜爱,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深化内涵,让文物“潮”起来,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比如河南博物院推出的考古盲盒文创产品,就是传统与时尚的结合,然后相互碰撞,让大家感受和找到“文物”的惊喜感、代入感和满足感,激活年轻人的好奇心、好奇心和兴奋点。
二是创新表达,让文物“活”起来。《唐宫夜宴》就是从文物中获取灵感,让一群彩陶俑从博物馆中“走出来”,变成栩栩如生的唐宫少女,还原并激活历史场景,瞬间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第三,科技赋能文物“动”。新技术为沉浸式体验提供了发展空间,让厚重的历史文化穿越时空,古今对话变得真实可感。新媒体也让优秀的文化产品传播速度更快、力度更大,形成网络顶流,引起大众“围观”。
马晓霖表示,去年河南卫视《中国节》系列节目的连续开播,让海内外观众感受到了“家乡河南”的文化魅力。如今,河南正发挥文化与旅游融合的优势,充分利用丰富的文物资源,全力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的品牌,让更多沉睡千年的历史场景生动再现。
马晓霖说,从“活”到“新潮”,不仅是文物和传统文化,更是我们心中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我相信,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文物将不再是尘封的历史,而会变成更加生动的姿态,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