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报道,许多年轻人在大学毕业后选择职业道路或调整职业方向时,不再局限于常规的“体制内”和“互联网大公司”,而是开辟新的前沿,成为一群新的职业从业者:网文作者、UP主、播客主播和“剧本杀”作家.
时代的进步让年轻人有了更多选择工作和创业的机会,可以为自己“量身定制”一种生活和生存方式。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许多代表委员肯定并鼓励年轻人选择就业的“新赛道”:年轻人愿意尝试新的工作,背后是大家“对更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年轻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是引领潮流的一群人”。年轻意味着好奇和探索,意味着不走寻常路”.
不过,代表委员们在表扬年轻人敢想敢干、敢于尝试的同时,也不忘善意劝诫和建议,年轻人在准备新职业之前,要根据实际情况理性分析和选择;在社会层面,必须正确引导和保障灵活就业群体.这不是泼冷水,而是警醒。
弹性就业的一个主要优势就是灵活性,比如办公空间不限,工作弹性大。但也有年轻人将此解读为——自由,工作无门槛,无纪律,不打卡,不倒班。这中间恐怕有些误会。
首先,即使是新职业、新赛道,也有相应的职业规则、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等要求和限制,也有竞赛、赛道边界和规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为所欲为。年轻人在选择相关职业时,应该更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
第二,对新的职业轨道的追求,要以自己的兴趣和天赋为基础。这就要求年轻人要清楚自己的长处、优势和潜力,而不是盲目跟风,步他人后尘,随波逐流。这就需要年轻人务实,努力学习,努力成为专家,而不是只说不练。
第三,追求新的职业轨道,年轻人要有迎接挑战、面对风险的心理预期,要有热情的理性思考,要有“付出多,收获少”的现实或风险的承受能力。
年轻人愿意尝试新工作,就业灵活。他们还提出了相关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制度建设等建议。他们应该及时跟进,尽力帮助年轻人把路走得更宽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