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软实力,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江苏如何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智库秘书长、南京大学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周凯教授。
记者: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的目标。江苏应该重点发展什么?
周凯:文化就像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却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瞬间,每一个场景,每一个区域。文化在“息事宁人”上深深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这是我们最深的背景和基因,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引领区”,省党代会报告提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得益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十分重要。对我省来说,首先要对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进行梳理,使其内容生动具体,并注重载体建设。通过有形的文化产品来展示文化,必须要有一个载体或者媒介。目前我们的航母建设还是比较匮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载体进行大众化的转化和创新,需要鲜活的创意和相对完善的制度支持。
记者: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是江苏“十四五”期间的重要目标。如何加快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提升江苏文化产业竞争力?
周凯: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话题。说到“老”,文化产业也不是刚提出几年。当我们说“新”的时候,在新的时代背景、新的时空条件、新的时间窗口期下,文化产业应该怎么走、往什么方向走?这是学者、行业、政府的重要时代命题。
文化要产业化,但产业化不是简单的产业化。文化是无形资产,不是有形产品。工业化过程中,宏观和微观两方面都要考虑。首先要有的放矢,因地制宜,而不是千篇一律,要找到独特的优势。其次,要不断探索新的内涵和新的角度。品味文化就像读书。第一遍读和第十遍读是不一样的。你要经常读,保持新鲜感。而文化产业是“非标产品”,不是标准产品,不可能有相同的管理模式和相同的核心。这种不规范,独特,有特色,正是文化的魅力所在。
对于文化产业来说,需要有多个视角、侧面和维度,这样才能形成新的文化触点。“文化产业”还不够,还要“文化科技”。是文化的软实力。没有科技硬实力的支撑,它的表达会比较单调,体验感也不会特别深刻。还有“文化旅游”,当然还有其他“文化”。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闭环产业链:文化是灵魂和精髓,旅游是载体模式,科技支撑活力和亮点。另外,要形成行业的自我造血能力,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因为再好的创意也会慢慢枯萎。
记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产业的竞争就是文化产业人才的竞争。在你看来,文化产业人才应该如何培养?
周凯:任何产业的核心都是人,文化产业尤其应该关注人。有些地方建立文化产业学校和文化产业专业,是很有意义的尝试。但也要看到,文化产业涵盖了很多领域,比如展览设计、影视传媒、动漫出版等等。期望在两三年内掌握这些不同细分行业的所有知识是不现实的。因此,目前存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我认为,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应该以“产业”为中心,以“产业”为基础,学习相关领域的所有学科或课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经验比教育重要,知识比知识重要,创新比记忆重要。做文化产业,很多事情没有标准答案,要靠创新思维来解决。因此,培养文化产业人才,不能照搬课堂教学方法,而要重视“走出去”,在实践的大潮中体验。再者,人才的使用要有宽松的环境,营造鼓励创新、激发创造力、容忍失败的氛围。对于一段路,起点和终点都规定得很好。至于开不开车,中间开多少码,没有限制,这样才能给他们最充分的空间,产生最好的作品。这才是相关职能部门应有的境界和视野。
记者:如何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的“文化获得感”?
周凯:江苏不断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增加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倡导全民阅读,推进书香江苏建设,加快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构建智慧便捷的城乡文化生活圈。在现有的良好基础上,我们可以多走几步。比如,在观念上,要真正认识到文化赋能的强大力量,要有更多的耐心和决心去包容“沉默十年”,要有更多的远见让“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也要努力创造更多的城乡公共空间,不断提升公共空间的品质和品位,让群众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文化的土壤更肥沃,文化的氛围更浓厚,文化的人才更集中,文化的产品更丰富,文化的“触达率”更高,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我们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