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功能多样,不仅成为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的重要经济资源,还塑造了人们的情感认知和价值认同,对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图书馆研究馆员刘认为,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非遗传承发展迎来新的机遇和空间,农村非物质文化资源应得到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
刘建议,由各地文化部门牵头,加大对农村非遗和民俗资源的梳理力度,根据非遗的不同类型,加强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同时,推动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复兴繁荣,加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推进非遗传承。比如,提高农村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的公共服务效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支持乡村博物馆、村史馆建设,推进村史、村志、族谱修订,开展乡村教育,更新乡土记忆。
刘认为,“聚焦非遗,培育乡村特色产业”是加强乡村非遗保护利用、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可以围绕民间文学、表演艺术、传统民俗等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并推动扩大传统手工艺的传承范围和生产规模,以现代企业形式经营,培育地方特色商品制造业。将传统民俗与农业发展相结合,展示传统农业生产习俗、餐饮消费习俗、节日、节庆、仪式、祭祀等地方风俗文化,并融入中国农民丰收节相关活动。“同时,充分尊重和发挥当地居民的主体意识和作用,通过创新体制机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吸引村民、非遗传承人、乡村圣贤等积极参与,为乡村振兴多做贡献,使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最大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