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文学经过20多年的发展,作为IP的源头,已经成长成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随着95后、00后涌入网文潮流,如何进一步鼓励和引导Z世代群体推出精品?如何增强青年网络作家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为壮大网络文学力量建言献策。
据统计,目前在网上发布作品的网络作家超过2130万人,全国550多家文学网站签约用户超过220万人。其中,Z世代成为创作主力,其数量、规模和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传统作家。是文光旗下海外网络作家中最大的00后群体,占比56%;95后,占比25%。80%的00后、95后作家已经成为行业内精品内容的创作核心。
由于网络文学本身的特殊性,网络作家在创作、工作、生活、社会交往等方面都不同于传统作家。如何在文化人才选拔和梯队建设上扶持网络创作群体?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敬铭表示,需要引导青年创作者,推进作家培养和培训机制,大学设立吸收渠道和高级培训班,鼓励各地让网络作家参与职称评审,吸引新的文学人才进入各类组织。“在主流文学的评奖、研讨会和评论中,要增加网络文学作品的比重,加强对优秀作家作品的研究,完善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和机制,充分发挥正面引导作用。”他说。
“总体来看,网络作家的组织、团结、引导、服务、协调等方面还比较薄弱,不能满足网络作家的需求,不能适应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主任陈启荣表示,中国作协和地方作协近年来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涌现出以上海作协、浙江作协、江苏作协为代表的一批成功典范。而地方网络作家协会“各自为政”,缺乏全国性组织,网络作家找不到自己的“家”。他建议尽快成立全国网络作家协会,“增强青年网络作家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自豪感,帮助他们团结在党的周围。”
“网络文艺的亿万从业者和活跃用户,尤其是青少年,对网络文艺有着特殊的亲和力和认同感,他们不仅是网络文艺创作的参与者、生产者、欣赏者和消费者。”全国人大代表、网络作家蒋胜男说,网络文艺的身份定位、开展的研究、采取的措施、扶持的力度是否清晰、明确、准确、到位,直接关系到这个庞大群体的情感亲近和创新驱动,关系到“网络文艺大军”的创作活力、优质生产潜力的激发和全社会文化艺术创造力的进一步生成。
近年来,一批优秀的现实题材作品聚焦国家建设、乡村振兴、人民生活等重大命题。彰显中国精神、中国气象,网络文学日益成为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陈启荣建议,随着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和世界影响力的逐步提升,迫切需要将中国网络文学馆建设成为展示窗口、研究中心、交流场所、仓储基地和孵化工厂。
“战略上做好顶层设计,不断推动web主流发展。”阎敬铭说,中国网络文学想象力丰富,代入感强,具有春风和雨的优势,使世界各地的读者能够通过小说对中国的人文精神和时代风貌产生兴趣和了解。其中,Z世代创作群体还担负着传播中国故事的文学使命。“要鼓励网络文学不断创新发展,激发优质内容创作,尊重文化产业发展规律,通过多种手段、形式、渠道呈现中国好故事,通过各国人民特别是年轻人喜欢的IP内容产品,在世界范围内实现真正的影响力。”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