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中国传统节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以有趣而丰富的方式回归现代人的生活。昨天是元宵节,很多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在上海的各个节日上。记者发现,除了烘托传统节日的气氛,很多流传千年的非物质工艺也变得时尚、平易近人。他们或抖落灰尘,化为一杯充满书卷气的咖啡,或沉浸在整个下午放松的方式中,成为人们观察世界、体悟人生真谛的新视角。
很多“老上海”都有一个印象,那就是位于福州路的曹素功周虎臣笔墨村。今年6月,一座面积约5000平方米、比福州路大10倍的笔墨博物馆“笔墨宫广场”将亮相杨浦。故宫广场将举办曹素功制墨和周虎臣制笔两项国家级非遗技术制作展。人们可以近距离观看非遗传承人完成的点烟、制墨、翻晒、描金、制笔等制作环节,也可以在研究作坊里沉浸在制墨、描金、拓片的步骤中。
“我们的木模型馆有几万块流传下来的拓片,有一部分是文物。基于此,我们可以探索手工制作的体验课程和素材包,吸引孩子‘学习’。”上海周虎臣曹素功笔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魏文介绍,目前正在与动漫公司合作,试图吸引年轻朋友主动参与沉浸式互动游戏。
工房文创也别出心裁:将提供“曹素功”黑咖啡和“紫雨光墨锭”巧克力。"你可以在这里边喝咖啡边临摹字帖,展现现代的笔墨生活."魏文说,通过文化创作,可以放大传统笔墨的元素和意象,放大传统书写的趣味。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放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东方美学,还需要一种圈外的表达。在杨浦区四平路街道“元宵”民俗文化市场,几个孩子围着桌子坐着,拿起针线活,学着做《山君虎》虎头香包。虎头包是非遗传承人李翊君在传统虎头鞋技艺上的改进和创新。这几天,70岁的李翊君日程排得满满的,全部都是现场授课。做一个“虎头”需要20多道工序。她提前做好虎头香包和小挂件的半成品带到现场,让参与者尤其是小朋友在此基础上轻松加工完成“虎头”,体验非遗制作的快乐。
在非遗界,巧手可以创造一切。杨浦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海派布艺也是如此。现场负责人孟阿姨说,非遗作品的门槛不低,作品的细节和色彩都很有讲究。“所以,在面对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的时候,我们需要引导他们放慢脚步,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就像创造这些技能的先辈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