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下彩色皱纹纸,仔细比较,用浆糊粘好.临近元宵节,在泉州市西街芦下城巷的深处,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泉州灯”省级传承人陈晓萍灯学研究院,陈晓萍正在制作手中的龙头灯笼。与往年相比,他今年做的灯笼更“古老”。
原来,受疫情影响,各地未举办大型灯展,灯笼订单减少,陈晓萍有更多时间研究泉州灯笼的传统制作工艺。“传统花灯用的是‘竹编纸糊’的技艺,今年希望通过这一技艺做出最正宗的泉州花灯。”陈晓萍告诉记者,除了回忆自己小时候喜欢的灯笼,他还寻找古代灯笼的图片来学习和还原。
在陈晓萍的灯笼培训学院,记者看到房间里摆满了他今年的杰作,不仅有象征好运的公鸡灯笼和莲花灯笼,还有许多以“老虎”为原型的灯笼。其中一款名为“如虎添翼‘一亿’”的灯笼表达了作为灯笼制作人的新年愿望。
这款灯笼“如虎添翼‘一亿’”是传统的手持灯笼。我只能看到这只小老虎是橙色的,它的眼睛、耳朵、鼻子和嘴巴都可以动。移动的时候感觉有点别扭,很可爱。舌头上贴着“金币”,意思是把钱变成财富;背面两侧插有翅膀的小旗,上面写着“福”字,表示受到祝福;里面用明火作为光源,表示繁荣。
“虽然没有大规模的灯展,但外出讲学、参加展览时,我都会把这些传统灯笼拿出来。”陈晓萍说,除了这些小灯笼,今年他还制作了三个大型观赏灯,包括两个宫灯和一个独角兽灯,将在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