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点历史文化知识。在中国古代,皇帝的埋葬地点被称为陵墓,如秦始皇陵和十三陵,藩王被称为陵墓。然而,在广西桂林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靖江陵,却有一处“庄王墓竹简”,有学者指出存在“推墓归墓”、牌匾书写错误等问题,引起社会关注。
靖江陵是明代靖江众多诸侯王的一组墓葬。古书中一直称之为靖江陵,民间习俗称之为中陵,所以靖江陵逐渐成为专有名词。就某诸侯王墓而言,文保单位工作人员表示“王墓”确实应该写,写“王墓”是出于宣传原因。然而,这种宣传难道不是自欺欺人吗?懂墓和墓的区别的人不会买,还有人不知道墓比墓高在哪里。如果要与靖江陵保持一致,文保单位是否有必要主动将精准提法向非标方向靠拢?相关部门不妨给出权威解答,以便为其他文保单位提供参考。
对战斗斑问题的反应更糟。图为王陵内一块匾上写着“恩殿”,这是帝陵的规定,格式和字体不规范,因为“字是当时的领导和前来视察的书法家写的”。此类问题出现在国家级文保单位,不仅让人开怀大笑,而且对文保工作产生负面示范作用。国家级文化保护单位修缮古建筑,为所欲为。其他单位会怎么做?
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促墓改陵”和“领导题词”的题字背后是否有成果工程的影子。是上级没有发现问题还是视而不见?文物修缮的规划审核机制是否需要完善,如何保证其实施?如何才能让文化保护工作者得到应有的尊重,让人们不必在务实和求真之间左右为难?
有人可能会质疑,执着于一块碑或者一块匾的本来面目,是不是小题大做?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来说,改名或许能带动客流,但可以肯定的是,历史文化的发展演变有着严谨的脉络。如果一直出错,上下文就像忒修斯的船,它的板子一个接一个地被替换。真实的历史逐渐湮灭,扎实的知识变得模糊、零散。到那时,面对各种文物古迹,模糊的术语和定义,越来越离谱的故事和画面,这不是危言耸听。位于河南新乡的鲁建王墓,现已被人们题写了“王陆陵”。山东济宁黄璐王墓新建了“明楼”,应该不存在.中国的许多园林和床都面临着与庄健国王墓类似的问题,国家需要关注它并有所作为。我国《文物保护法》要求“修缮、维护、移动不可移动文物,必须遵循不改变文物现状的原则”,不改变文物现状,历史现状就无法改变。需要注意的是,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和人民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