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全省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建设美丽乡村现场会提出“率先走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共同美丽的新路子”,强调“古村落要真正‘活’起来,地方文化要‘传’下去”。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加快浙江文化标识建设,系统开展宋韵文化研究传承和南宋文化品牌化”。笔者认为,浙江古村落要想真正“活”起来,加强南宋文化的资源整理、内涵挖掘、文化保护延续和创新利用,积极塑造南宋文化品牌,无疑是一条重要的发展路径。
一方面,南宋文化资源是浙江古村落文化的“富矿”。众所周知,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建都152年,对浙江的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历史上其他朝代无法比拟的。也有一些皇室家族分布在首都周围的邻近地区。比如,台州府是南宋朝廷的辅县,是皇族迁徙的地方。再加上多元宗教及其寺庙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南宋“书院文化”的兴盛,对以传统农耕文明为特征的地方宗族和村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与南宋文化资源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这一地区古村落的重要文化特征,应该是我们今天激活和振兴古村落的重要文化资源之一。
比如我们同济团队在农村实践中就遇到过这样的事情。2016年,黄岩区鱼头乡前角村村民建房挖地基时,发现了一座距今800年的南宋赵波墓(赵匡胤第七孙)墓。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台州市黄岩区博物馆抢救性发掘,出土文物中的丝绸服饰系列款式丰富,面料品种齐全,装饰主题多样,被誉为“宋代服饰之冠”,在G20杭州峰会期间作为国家级展品展出。基于南宋如此重要的文化资源,结合黄岩长潭湖区乡村振兴的目标,我们规划设计了“宋韵文化园”,既保护了墓葬及周边环境,又展现了南宋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宋韵文化的品牌推动周边古村落的振兴。
另一方面,古村落需要“文化灵魂”才能真正“活”起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传统农耕时期的生产关系和家庭社会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村落的物质空间也随着家庭聚落的崩塌而下降。因此,古村落要真正“活”起来,就必须找到与当今社会发展相匹配的新的社会关系。如今,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古村落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对要素互动起着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南宋的文化资源可以为古村落植入深厚的传统文化基因。对于浙江的很多古村落来说,如果能够围绕南宋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提炼、改造和创新,将会促进古村落的活化和再生。
比如,我们同济团队振兴黄岩区鱼头乡沙滩村古村落的实践,就被南宋建造的“太尉堂”的文化挖掘和“点穴”激活了。通过多年规划建设的有机更新,滩村被列为浙江省11个“中国村落发展:浙江样本研究”之一,汇总的《耕读致远——台州沙滩村发展研究》被列为“浙江文化研究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