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全球疫情加速冲击、“十四五”规划相继出台的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消费需求持续释放,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1月21日,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与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腾讯文化旅游产业研究院联合发布《2021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回望及对策建议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1年,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全球疫情加速影响、“十四五”规划相继出台的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消费需求持续释放,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线下文化产业虽然遭遇挫折,但随着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文化产业园成为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力量。“十四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将继续在国民经济主战场上发挥更加重要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秘书长顾告诉记者。
元宇宙和乡村振兴成为当今的热点。
根据新媒体数据平台新榜单中“年度文化产业关键词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数据分析,结合专家意见,报告盘点了2021年中国文化产业“十二大热点”,分别是元宇宙、NFT、乡村振兴、数字文化、传统文化“激活”、虚拟数字人、直播电商、游戏电竞、沉浸式娱乐、“亚文化”、快手。报告通过对浙江中南动漫产业虚拟IP、汤米文创懒人便利店IP、山东日照白鹿湾美术馆小镇、江苏太仓市电站村等案例的分析,总结了各个热点产生的原因、现状和未来发展,分享了数字文化和文化旅游在乡村振兴中的成功应用。
文化发展需要资本赋权。
报告指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否达到5%已经成为衡量其是否成为支柱产业的重要标准,中国从文化强国到文化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我国文化产业还存在“文化”支撑不足、高质量消费供给不足、产业结构、政策环境不完善、人才匮乏等诸多问题。同时,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发展还流于表面。针对上述问题,报告也提出了对策建议,希望能清晰认识文化支撑和文化属性,不断提升文化产品供给质量。政府要加强对文化产业的顶层设计和立法规范,同时引导和帮助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支持文化企业开展创新研发工作,加大对文化产业园的支持力度,建设和管理数字内容,强化招才留才措施,帮助企业留住人才。报告强调,文化产业发展需要金融赋能。金融要在政策、机构、企业信用评价、资产管理制度、担保形式、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创新。为资本赋能,深化文化金融合作,助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园区化”和“数字化”是重要抓手。
该报告解释了国家《“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在新的发展阶段,国家文化产业将继续围绕高质量发展,坚持创新驱动,深化文化和科技融合,把园区作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重要载体,不断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协同发展
对于文化产业园和数字化这两个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报告从多个层面进行了深度解读。在文化产业园区方面,报告介绍了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基本情况和示范情况,并从创建内容、流程、重点等方面对“十四五”期间如何创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进行了详细分析,从园区和政府层面提出了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并对正在创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成都繁木文化产业园区进行了案例研究。
在数字化方面,科技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疫情防控常态化催生了“云展览”“云旅游”“云演艺”等新业态,加速了文化产业数字化进程,为数字化工具和内容形式的应用带来了巨大创新。基于大数据、区块链、知识地图、人工智能、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等的现代信息技术。真正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实现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数字经济已成为文化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智联的一切,不仅为文旅融合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设施,也在不断推动传统文化旅游业态的数字化转型和转型升级。新文化创新、新业态激发新体验、新消费,“泛娱乐”“新文化创新”“国潮”的流行,体现了当代年轻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该报告介绍了腾讯“一部手机游云南”“云游敦煌”“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馆”等案例,体现了科技助力“文化数字化”下文化旅游新融合发展的典型代表和创新实践。
本报告得到了故宫博物院及故宫博物院学院原院长单霁翔、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熊成玉、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周帆、正格基金联合创始人王强、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曾范文、腾讯云副总裁、腾讯吕雯总裁曾家欣等行业专家的指导。Xi安大唐西施文化产业集团、浙江中南动漫有限公司、吉林省动漫院反映相关行业问题及建议。
顾表示,未来,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腾讯文化旅游产业研究院将继续集聚优质产业资源,深化服务业规划、政企对接、产业园区、智慧文化旅游、品牌活动等发展方向。从而助力中国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