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北京——为推动“十四五”期间黄河流域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制定印发《“十四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城乡建设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根据规划,到2025年,黄河流域人水城市关系逐步改善,城市生态修复和水环境治理工程得到有效推进,城市风险防控和安全韧性不断加强,节水型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市转型升级和县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城市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得到广泛推广。黄河流域各省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日趋完善,沿黄城市特色逐渐显现。
重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保护和传承黄河文化。规划提出了五大行动,即实施城市生态保护治理行动、实施安全韧性城镇建设行动、实施城乡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行动、实施城乡人居环境高质量建设行动、实施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传承行动。
文化引领,传承发展。规划强调全面保护古今、城乡历史文化遗产、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创新利用和传承方式,将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到2025年,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复率超过60%。
关于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传承实施,规划明确,统筹发展保护,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省级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加强制度顶层设计,协调黄河文化保护利用传承关系,坚持系统完整保护。包括编制省级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纲要,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完成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普查认定和挂牌备案,开展历史城区整体保护,全面开展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保护整治和活化利用,全面开展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 建设历史文化展示线路,开展工业遗产活化利用,加强城市和建筑特色保护管理,结合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建设沿黄生态绿道。
同时,为推进城市园林绿化,规划提出,到2025年,黄河中下游城市公园绿化活动场所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5%以上,上游城市达到80%以上。鼓励沿黄省份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推广沿黄创建园林城市经验,鼓励有条件的沿黄城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规划明确,鼓励黄河流域城乡开展中国人居环境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园林城市、节水型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城市、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示范村等创建活动,全面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