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著名建筑师扎哈哈迪德因心脏病突然去世时,有一种评论的声音说,她是一个没有得到公平评价的先驱,可能需要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她期望的更公平的评价会到来。五年过去了,无论业界是否给出“更公平的评价”,她在年轻一代中的认可度越来越高。本月初,“实践与探索——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专场展”在上海一仓美术馆开幕。暑假期间,蜂拥在烈日下的年轻观众让策展人大吃一惊:“没想到这几年。过去,她变得更受欢迎了。”
这不可避免地让人回想起扎哈在上海的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工作完成时遇到的种种质疑。7年来,这群位于城市西郊的超大型建筑从“孔令SOHO”更名为“上海天汇”,成为塑造新城区风貌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新社区。建筑美学的评价可能是精英文化的一部分,但建筑的观赏者和使用者毕竟属于普通人,普通人在生活和活动中所表达的态度是直接而坦诚的。日复一日在扎哈设计的建筑中生活和穿梭的人们,认同他们每天面对的这个“景观”,建筑和建筑师都得到了认可。
11年前,扎哈试图在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中创造一个全新的大都市形象,他在图纸上画了一组建筑墙和连接桥梁的曲线,就像蜿蜒的水流。它能吸引一个有争议的设计师带着锐利的锋芒走来,默默接受她那把剑误入歧途的美学和理念,并在时间的酝酿中,让看似突兀的表达成为多元新面貌的一部分。这种对“美”的包容和欣赏,只是上海这座城市软实力的一部分。
空间流动的力量和活力
年轻建筑师黄认为,扎哈虽然专注于单体建筑的设计,但她关注的是城市的历史和地理空间,将个人的感悟和理解融入到设计思路中。在方法论层面上,她和她的老师库哈斯不同,但两人没有区别,精神方向是一致的。“要评价扎哈,我们必须了解她的长处——。她展现了空间充沛的流动力和活力,是建筑与自然的融合。”
在一次采访中,扎哈提到了自己童年的度假经历:她和家人去了两河三角洲,也就是伊拉克南部的湖区。游船在纵横交错的河湖间航行时,她被天然的水流波动和沙滩岸边的弧线深深吸引。童年难忘的一幕,决定了她对建筑的认知,即建筑的创造力来源于自然几何图形和数理逻辑。
对特定自然特征的理解转化为几何线条的优雅抽象之美,这在扎哈的设计中明显存在。位于阿塞拜疆巴库的阿利耶夫文化中心是当地的“新地标”,是扎哈众多作品中的“标志性建筑”。巴库位于里海西岸,是沙子和大海交汇的地方,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这里留下了许多大型纪念碑和公寓楼。扎哈果断而公然地忽略了这些街景,她设计的文化中心的造型回归了巴库直观的自然风貌。沙漠延伸到海浪深处。这不仅是一个涵盖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的多功能公共文化空间,也是建筑本身自由起伏的形态,实现了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景观。
城市空间的新想象
“上海天汇”建筑群与阿利耶夫文化中心有着相似的审美趣味。以前有一个水网密集的郊区。随着市区的扩大和发展,新兴经济园区毗邻交通枢纽,成为上海的西部门户。虽然是商业综合体项目,但这座原本属于SOHO中国的建筑融合了扎哈对现实的提炼、强烈的风格化个人表达和对城市空间的新想象。
扎哈经常被引用为谈资,因为她不屑于在设计中考虑当地环境,尤其是东京新国家竞技场引发的风暴。2012年,她提交的东京奥运会主体育场设计方案在盲选中胜出(虽然最终没有建成)。整个设计的流线造型就像变形的棒球帽和宇宙飞船,很有未来感。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曾认为“这座体育场将成为下一个世纪世界体育的圣地”。
事实上,正如黄在为扎哈辩护时总结的那样,她在单体建筑的设计中注入了对环境的感受和理解。“上海天汇”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虹桥火车站客流繁忙。从火车站到城市四面八方的高架桥上到处都是河流。——是奔涌在这些钢筋混凝土里的“河”,是普通人的生机流动,给当代生活赋予了无限动能。扎哈显然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画面。“上海天汇”的外观是不同方向飞驰的动车车头,四栋平行细长的建筑线条简洁工整,充满动感。建筑之间通过零散的金属桥梁连接,形成网格结构空间和私人庭院。蜿蜒的连接桥不仅在功能层面提供了便利和灵活性,还让整个建筑群看起来像是中国传统的草书,有一种潇洒的逃生方式。
扎哈与SOHO中国几次合作的出发点都是实用主义。为了打造一个集居住、办公和商业设施于一体的综合体,许多城市新移民可以获得“生活-工作-娱乐”一体化的便利。与广州大剧院或罗马国家当代艺术博物馆不同的是,“上海天汇”的初衷不仅仅是一个公共文化场所,更是一个带有奖项的强势景观建筑。当陌生人从西入口进入上海,他们在这里的视野和想象往往是黄浦江畔陆家嘴的天际线,通音深处的小楼,弄堂里蜿蜒的石库门。扎哈的设计无论是地理空间还是精神气质,都远离了上海的固有特征。
然而,生命的岩层错综复杂,时代在不停地走。一个城市可以有平行和重叠的新旧两面。“破立”与“融合”可以同时呈现。重要的是“对立”和“融合”的生命力。也许设计师在去世前没有想到,一个不属于她雄心勃勃的作品的商业综合体,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被很多普通人认可。他们在晴朗的天空、雨水和阳光下拍摄,并在社交网络上频繁表达“美”。
的美,是时尚又肤浅的吗?这不见得,倒不如说,扎哈在设计中注入的张扬的活力,才是在她辞世多年后仍管用的“硬通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