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短视频学习”。近日,哔哩哔哩、Aauto快手、头条部、百度部、知乎等纷纷布局“泛知识”短视频领域。随着互联网视频流量红利达到顶峰,监管政策逐渐趋严,受众兴趣点由“猎奇”转向“干货”,平台间“泛知识”内容的博弈日趋激烈。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不复杂:一方面,娱乐化的短视频让越来越多的网友感到疲惫和诟病。目前一些娱乐短视频平台的用户数量已经开始出现。下降趋势;另一方面,内容监管日趋严格,短视频平台需要培育新的用户增长点。
相比娱乐类的短视频,“泛知识”的短视频在内容上更加正统,主要传播各领域的专业知识,善于戳用户的“知识痛点”。结果,厌倦了娱乐内容审美的用户“用脚投票”,知识内容更容易被过度审视。
事实上,一些“泛知识”的短视频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比如中国政法大学的罗翔教授,就因为教授司法考试的短视频而走红。抛开名利不谈,这些短视频中的“知识点”确实有利于普法。
当各方都在围绕“泛知识化”的短视频摩拳擦掌时,其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从用户的角度来看,既然致力于“泛知识”短视频,自然希望学习新知识,但目前“泛知识”短视频内容同质化严重,能引起人们思考的优秀产品并不多。
同时,在引流、吸粉、盈利的压力下,很多“泛知识”的短视频粗制滥造、跟风,最终走上了“永不停息的说话”之路。对于用户缺乏信任的产品,无论平台采用会员制模式、广告模式还是其他增值模式,都很难实现良性循环。
总之,“泛知识”短视频的理念并不差,但成功的关键在于内容的“含金量”。如果我们不能持续生产高质量的内容,结果只会是昙花一现,潦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