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出版的第一个木鼓《吴越春秋》(田玉福口述版)是《春秋六记》中的第二个长文。这本书总共有70多万字,是最完整的。”在7月17日举行的“河北传统曲艺剧本发掘整理抢救工程”学术研讨会上,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赵惠芬希望,这些珍贵剧本的出版,能让沉睡的手工版珍贵素材再次“活”起来。
曲艺作为一种表演艺术,用“口头说唱”来讲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所以文字记载的剧本很少。“一直以来,曲艺的传承都是通过口传心授来进行的。由于近年来曲艺表演市场萎缩,经过系统挖掘后形成一套完整、大规模的鼓剧本实属罕见。”赵惠芬介绍,2020年上半年,该院依托省艺术研究院收集的45册、121卷、约1500万字的手工书写传统民间艺术脚本,启动了河北省传统民间艺术脚本挖掘整理抢救项目。
面对众多珍贵的手写文本,我们该从哪里着手挖掘整理工作呢?经过反复讨论和挑选,木鼓《吴越春秋》(田玉福口述)首次进入专家的视野。在赵慧芬看来,选择《吴越春秋》优先出版的第一个原因是,在现有的45种民间艺术剧本中,剧本最完整,字迹清晰,便于开展由简入繁的抢救保护工作,为后续工作积累经验。同时,《吴越春秋》在广为流传的《春秋六记》中影响很大,还有、氏、服人一生、服人胆等故事。在观众中广泛流传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此外,《吴越春秋》在风格上融合了宫廷、魔法等元素,对后世历史演义的创作影响很大。
翻开这曾经风靡一时的木鼓《吴越春秋》剧本,宋鹏战争、渡江作战、冰封钱塘等经典段落,完整而又引人入胜。“这些传统曲艺剧本同时具有很高的艺术品质和很强的文学价值。它既是河北曲艺文化的保护,也是中国传统曲艺资源的保护,对古代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易表示,从研究者的角度出发,他建议在编辑过程中尽可能尊重手写文字的原貌,让后人看到它的原貌。
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是一场“接力赛”,不仅需要文字保护,更需要创新转化,做好活化利用的功课。“与图书馆合作,对文本进行数字化扫描保存,可以提高这些珍贵资料的利用率。”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建议,编辑整理工作要用学术和专业的眼光来做,要很好地保护和传承文本的方言、口语等地域特色。同时,可以联合专业院校和院团对这些珍贵的传统民间艺术剧目进行重新编排,真正保证传统民间艺术剧本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保存和传播。
目前,河北省正在积极推进传统民间艺术手稿抢救工程。赵慧芬说:“我们希望,这些在民间产生和流行的民间艺术剧本,保留传统民间艺术的原生态,蕴含丰富的民间舞台表演信息,既能留下文字,又能回归舞台,真正实现传统民间艺术的现场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