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7月18日,在第4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召开之际,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的“海上丝绸之路遗产保护与研究”主题会外活动在福州举行。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超指出,海上丝绸之路是人类不同文化互动共存的见证和延续。近年来,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的保护、研究、展示与解读、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他表示,中国将继续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和海斯周边国家的国际磋商与合作,共同努力保护海斯,开展专题研究,探索世界遗产跨国联合申报战略,共同保护、传承和利用好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
世界遗产中心亚太部主任冯静回顾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对话之路:丝绸之路整体研究”项目以及借此契机推出的丝绸之路世界遗产申请系列。这是几十年协调和共同保护的结果,开创了一个可行的先例。他引用曼德拉的名言“凡事看似不可能,事无巨细”,鼓励各国在丝绸之路框架下继续交流合作。他还介绍了最新一期丝路杂志《世界遗产》的中文版。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特里萨帕特里西奥(Teresa Patricio)表示,申请海上丝绸之路世界遗产需要制定时空框架,加强对话、尊重和理解,设立整体战略,明确每个遗产地对彰显普世价值的贡献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研究变化过程中遗产地之间的关系。她指出,今天的会议迈出了非常重要的第一步,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对海斯框架的研究。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愿意为此目的在能力建设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和帮助,并为建设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世界遗产公约》做出贡献。
中国遗产研究院院长柴晓明在致辞中表示,中国遗产研究院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中国历史遗址保护研究的主要专业支撑机构,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将继续与各省市、遗产地做好服务和联系,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专业技术支持,讲好中国故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伦敦大学学院教授蒂姆威廉姆斯以《海丝特征与遗产保护的重点工作》为题,介绍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时空框架、线路特征、遗产类型和价值。广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总工程师刘晓明介绍了近年来以广州为龙头的海斯城市联盟的成果,并介绍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历史遗址的相关研究情况。西澳大学教授Tim Winter以《传承海丝文化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题,从海洋遗产的角度,探讨了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主要文化体系交流流通纽带的作用。
随后,韩国、日本、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国际专家就海上丝绸之路的保护和研究进行了对话。
本次会外活动是海上丝绸之路保护与研究领域的重要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与会专家表示,保护和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的使命,也是海斯沿线国家的共同事业。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遗产体系框架下,中国将与其他国家合作,在国际多边框架下开展联合工作,推动海斯遗产保护,构建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交流合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