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的“纯真”是博物馆的道德底线
日前,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联合制定了《国有博物馆藏品征集规程》(以下简称《规程》),建立健全了藏品管理制度,明确指出博物馆不得非法或不明来源地收藏藏品,这关系到我国文物保护的大局。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国,中国的文物保护任务十分繁重。虽然文物和公安部门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文物安全形势仍然严峻。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的三次专项打击中,共侦破文物犯罪案件3481起,追回文物4万余件,相当于一个中型地方博物馆的总收藏量。近年来,盗窃、挖掘文物等文物犯罪的专业性、集团化、智能化特征更加明显和隐蔽。比如浙江钱柳墓被盗,墓不在偏远的农村。即使被盗文物被追回,陵墓的整体结构和器物的原始状态也发生了变化,千年陵不再完整。
基于上述情况,博物馆对非法或来源不明的藏品“说不”,以打破和切断针对文物和贩卖赃物的犯罪链条尤为重要。科学的收集和调查实践将有效地评估待收集物品的真实性和来源合法性,以避免被盗和挖掘物品的流入。
馆藏文物的“纯真”是博物馆的道德底线。划定收藏红线,有利于中国博物馆事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有利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在国际舞台上树立典范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规程》强调规范通过购买收藏的工作流程,完善专家集体鉴定程序,真实性鉴定实行“一票否决”,进一步收紧了收藏的“准入机制”。
近年来,一些博物馆藏品的真实性受到质疑,有些涉及学术争议,有些则是偏离常识的“低级错误”。对于前者,博物馆需要进一步加强业务能力培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文物综合研究能力。对于后者,我们应该看到背后所涉及的复杂利益。相关博物馆及其负责人应提高政治地位,增强法律意识,增强对公共历史教育和文化遗产的负责任态度,坚持从业人员的基本道德标准。
此外,关于文物安全和真实性的原则和基本规定不应仅限于国有博物馆,而是应尽快为其他类型的博物馆颁布,以完善监督机制。
《规程》中还提到,博物馆要制定收藏总体规划、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规范有序地开展收藏工作。近年来,在各地博物馆建设的浪潮下,一些博物馆盲目追求“大而全”,一些小博物馆不得不展示通史,这使得“千馆一面”的现象非常突出。在《规程》的指导下,结合博物馆自身特点,有计划地进行专题收藏和专题展览,创新展示形式,用“小切口”讲好“大历史”,将有效提升博物馆展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