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色里的“寻宝游戏”:从童年记忆到全民狂欢
在河北邢台农村,7岁的浩浩蹲在玉米地里,小手扒开杂草,眼睛紧盯着泥土里的一个小洞。“这里有一个!”他兴奋地大喊,用手指轻轻一抠,一只棕褐色的知了猴便蜷缩在洞中。父亲蹲下身,用小木棍小心地将它引出来,放进浩浩的矿泉水瓶里。瓶底铺着湿泥土,知了猴们正努力攀爬,试图逃离这个“临时牢笼”。
这样的场景,在华北、华东的农村几乎同步上演。从山东到河南,从江苏到安徽,夏夜的手电筒光斑如同流动的星河,照亮了无数人童年的夏天。老人们说,抓知了猴是“老天爷赏的零嘴”——这些刚从地下爬出的若虫,洗净后用盐水浸泡,油炸后金黄酥脆,是夏日餐桌上最受欢迎的“昆虫蛋白”。
“我们小时候,一个夏天能抓几百只。”50岁的村民王建军回忆,那时没有手电筒,孩子们就举着煤油灯,在树林里跑来跑去,“抓到天亮,裤兜里塞得满满的,回家让奶奶炸一盘,能炫三碗饭。”如今,他的孙子也加入了“抓猴大军”,只是工具从煤油灯换成了充电手电筒,目标也从“解馋”变成了“体验”。
二、知了猴的“生存密码”:地下蛰伏与破土重生
知了猴的学名是“蝉若虫”,它们的一生堪称自然界的奇迹。雌蝉将卵产在树枝上,幼虫孵化后坠落地面,钻入土壤中,开始长达2-17年的地下生活。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它们靠吸食树根汁液为生,经历5次蜕皮,最终在某个夏夜破土而出。
“它们对温度和湿度特别敏感。”河北农业大学昆虫学教授李明解释,当土壤温度稳定在18℃以上、湿度适中时,知了猴会选择在黄昏至深夜爬出地面,寻找合适的树木蜕皮,“这个过程非常危险,它们没有防御能力,很容易被天敌捕食。”
抓知了猴的“黄金时间”正是它们破土后的1-2小时。此时若虫全身柔软,尚未硬化,最适合食用。但若错过这个窗口,它们会迅速爬上树干,在凌晨完成最后一次蜕皮,羽化为成虫,展开透明的翅膀飞向树梢,开始短暂的鸣叫生涯——雄蝉通过腹部的发音器鸣叫求偶,而雌蝉则默默产卵,完成生命的轮回。
三、从“零嘴”到“产业”:知了猴的经济与生态争议
在农村,抓知了猴是免费的夏日娱乐;但在城市,它已悄然成为一门生意。某电商平台显示,鲜活知了猴售价约1元/只,冷冻品约0.5元/只,一家月销千单的店铺评论区里,买家们纷纷留言:“童年味道”“孩子体验自然”“高蛋白低脂肪”。
知了猴的火爆也催生了养殖产业。山东菏泽的养殖户老张介绍,他承包了10亩林地,模拟自然环境养殖知了猴,“每亩地能产200斤左右,按市场价算,一年能赚十几万。”但野生知了猴的数量却在锐减。李明教授团队调研发现,近十年间,华北部分地区的野生蝉种群密度下降了60%以上,“过度捕捉、栖息地破坏和农药使用是主要原因。”
生态学家警告,蝉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若虫在地下活动能疏松土壤,促进水分和养分循环;成虫是鸟类、蜘蛛等动物的食物来源;甚至它们的鸣叫也参与着生态信息的传递。“如果蝉消失了,整个生态系统都会受到影响。”李明说。
四、可持续的“抓猴哲学”:在乐趣与保护间寻找平衡
面对争议,一些地方开始探索可持续的抓捕方式。在河南洛阳,林业部门划定了“抓猴保护区”,规定每年6月20日至7月10日为开放期,每人每天限抓50只,且禁止使用铲子等工具破坏土壤;在山东济南,部分村庄组织“知了猴文化节”,通过科普讲座和体验活动,引导游客理性抓捕。
“我们小时候抓知了猴,从来不会赶尽杀绝。”王建军说,老人们常叮嘱孩子,抓大留小,别挖太深,“现在我也这么教孙子,让他知道,这些小生命是大自然的礼物,不是用来浪费的。”
科学家也在尝试人工干预。中国林科院的研究团队正在培育“短周期蝉”,通过缩短若虫期,减少对野生种群的依赖;同时,他们呼吁公众减少对野生知了猴的消费,选择养殖产品或人工繁殖的若虫。
五、夏夜里的生命课:从抓猴到敬畏自然
夜深了,浩浩的塑料瓶里已经装了20多只知了猴。父亲关掉手电筒,指着树梢上的蝉鸣说:“你听,这些是今天凌晨蜕皮的,它们只能活一个月,但在这一个月里,它们会拼命唱歌、找对象,完成生命的使命。”
浩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把瓶子里的知了猴倒回土里几只,“爸爸,我们留一些给小鸟吃吧。”月光下,小若虫们迅速钻进泥土,消失在夜色中。
抓知了猴的季节,终究是一场关于生命的启蒙。它教会我们,自然不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库,而是需要敬畏与守护的家园;它提醒我们,童年的快乐可以很简单,但这份简单的快乐,需要以尊重生命为前提。
当夏夜的蝉鸣再次响起,不妨放下手电筒,静静地听一会儿——那不仅是知了在歌唱,更是大自然在诉说生命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