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肆虐,城市“瘫痪”
暴雨从6月30日晚开始,至7月1日凌晨达到顶峰。咸丰县城低洼地带积水严重,浑浊的雨水裹挟着树枝、塑料瓶甚至被连根拔起的灌木,在柏油路上横冲直撞。商铺卷帘门被水流冲击得哐当作响,部分老旧居民楼的地下室已完全淹没,居民们用沙袋在门口筑起临时堤坝,却仍挡不住污水从门缝渗入,浸湿了堆放的粮油和孩子的课本。
县城主干道旁的梧桐树在狂风骤雨中剧烈摇晃,枝叶间垂下的雨帘模糊了整条街道的轮廓。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早已失灵,几辆抛锚的轿车漂浮在水面上,车灯在雨幕中闪烁如溺水的萤火虫。暴雨最猛烈时,县城东侧的排水渠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混着泥沙的雨水从直径两米的管道口喷涌而出,在地面冲出三米多宽的沟壑。
紧急响应,多方救援
面对如此严峻的灾情,咸丰县迅速启动防汛应急响应机制,实时滚动发布预报预警信息,并开展紧急救援工作。消防救援部门迅速响应,调派125名消防救援人员,出动22台消防车、11艘舟艇,携带救援绳、救生衣等抗洪抢险救援装备,赶赴高乐山镇、曲江镇等地进行救援。
救援现场,居民房屋不同程度被洪水侵入,低洼地带最深水位超过2.5米。结合现场情况,救援人员驾驶橡皮艇、冲锋舟,采取挨家挨户、分区域搜寻的方式,以肩为梯,以背为桥,搭起生命通道,将被困群众逐一营救转移到安全地带。截至7月1日中午12时,消防、公安等救援力量已紧急转移受灾群众1.8万余人。
民生受阻,全力保障
暴雨不仅给城市带来了严重的内涝,还直接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为确保行车安全,咸丰县城市公交有限责任公司发布公告,7月1日公交班线全部停运,恢复运营时间另行通知。这一决定虽然给居民出行带来了不便,但也是为了保障乘客的生命安全。
同时,咸丰县教育局也紧急通知,城区学校(含曲江)各走读制学校(幼儿园)7月1日停课一天。这一措施旨在避免学生在恶劣天气下出行,减少意外风险。此外,咸丰市民之家也暂停办理所有线下业务,恢复情况视天气情况另行通知,并提醒市民可通过“湖北政务服务网”或“鄂汇办”APP网上办理相关业务。
基础设施受损,抢修进行时
暴雨还导致咸丰县城部分区域通讯和电力暂时中断。7月1日凌晨4时,县城出现断电情况,截至当日10时仍在抢修中。电力部门迅速组织抢修队伍,对受损线路进行紧急修复,以尽快恢复供电。同时,通讯部门也在全力抢修受损的通讯设施,确保信息畅通。
反思与前行:构建韧性城市
此次暴雨灾害暴露出咸丰县在城市排水系统、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尽管近年来咸丰县投入1.2亿元建设海绵城市项目,新增透水铺装20万平方米、雨水管渠50公里,但在极端天气面前,仍显得力不从心。例如,某新建小区因排水口被共享单车堵塞导致内涝,暴露出“硬件升级”与“管理软实力”的脱节。
未来,咸丰县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城市韧性建设:一是完善应急服务的“毛细血管”,通过社区网格员提前摸排特殊人群需求,或与网约车平台合作提供应急出行补贴;二是重构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将气候韧性融入城市发展的基因,从完善应急服务的“毛细血管”到重构基础设施的“大动脉”;三是加强法律强制、技术支撑与公众参与的三重保障,建立“政府-企业-社区”三级应急物资储备网络,避免单点故障导致全局瘫痪。
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在这场暴雨灾害面前,咸丰县人民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团结互助的精神。无论是消防救援人员的英勇无畏,还是社区志愿者的无私奉献,都让人感受到了温暖和力量。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咸丰县一定能够迅速恢复生产生活秩序,重建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