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割裂:上下两部的“拆分”之痛
《酱园弄》原定150分钟版本在戛纳电影节首映后,因口碑争议被拆分为上下两部:上部《悬案》聚焦案件侦破与庭审,时长96分钟;下部《审判》增加约50分钟,延续审判及时代群像。这一策略虽被解读为“贴合市场需求”,却直接导致叙事割裂。观众反映,上部剧情节奏冗长,关键线索如“舆论干预司法”“狱中怀孕”等被批“偏离历史严肃性”,而核心悬念“谁才是真正的凶手”被弱化为“旧社会吃人”的隐喻,导致情节推进缺乏逻辑张力。
例如,詹周氏(章子怡饰)从认罪到翻供的心理转变,在影片中仅通过几场闪回片段呈现,缺乏细腻铺垫;而雷佳音饰演的警察副局长薛至武,其查案动机与权贵施压的矛盾,则被冗长的法庭戏稀释,沦为“口号化”的工具人。这种“拆分”不仅削弱了案件本身的悬疑性,更让观众在碎片化叙事中难以共情。
主题模糊:女性觉醒与时代批判的“夹生饭”
影片试图通过詹周氏的命运,探讨婚姻中的性别压迫、司法系统的腐败与舆论对个体的吞噬,但主题表达却陷入“夹生饭”的困境。一方面,导演陈可辛以“女性觉醒”为核心,塑造了西林(赵丽颖饰)、王许梅(杨幂饰)等角色,试图通过她们的行动推动案件重审;另一方面,影片却依赖男性角色的“高光时刻”推动剧情,如雷佳音的法庭戏被赞为“影片高光”,而章子怡的戏份则被批评为“碎片化”。
更令人诟病的是,影片对女性议题的探讨流于表面。例如,西林的原型是作家苏青,她在片中以报纸舆论推动案件重审,但其“不要屈服”的宣言被批评为“空洞口号”;王许梅与詹周氏在狱中合唱《十八相送》的情节,虽被解读为“女性互助”,却因缺乏历史背景支撑,显得突兀。这种“口号化”的表达,让影片在性别议题上陷入“自说自话”的尴尬。
视觉与表演:形式大于内容的“精致陷阱”
尽管剧情饱受争议,但《酱园弄》在视觉呈现与演员表演上仍获认可。影片于上海虹口区实景搭建1940年代弄堂,脱落的墙皮、斑驳的亭子间、油污的瓷碗等细节,营造出强烈的时代氛围;而章子怡、雷佳音、赵丽颖等演员的表演,也被赞为“毁容式演技”“颠覆认知”。然而,这种“精致”却未能掩盖内容的空洞。
例如,影片频繁采用俯仰视角和不规则构图,让交错缠绕的电线如天罗地网般笼罩弄堂,监狱场景中充斥铁栅栏及其投射的网状阴影,这些视觉符号虽强化了压抑氛围,却因缺乏与剧情的深度关联,沦为“形式大于内容”的装饰。正如观众所言:“画面很美,但看完后只记得血腥与暴力,却忘了故事在说什么。”
结语:艺术与商业的平衡之困
《酱园弄》的争议,本质上是艺术表达与商业诉求的失衡。导演陈可辛试图通过真实案件探讨时代议题,却在叙事策略上陷入“既要又要”的困境:既要保留悬疑犯罪的类型框架,又要承载女性觉醒的社会议题;既要通过明星阵容吸引票房,又要以“分部上映”制造话题。这种“贪多求全”的做法,最终导致剧情割裂、主题模糊,让观众在“莫名其妙”中失去耐心。
或许,正如影片中宋瞎子(易烊千玺饰)的角色隐喻——他虽目盲,却比各色人等更早察觉案件真相——电影创作者也需在喧嚣的市场中,保持对故事本质的清醒认知。唯有如此,才能避免陷入“精致的陷阱”,真正实现艺术与商业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