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上的黑色幽默:一场“碰瓷”引发的全民狂欢
在小品中,沈腾饰演的郝建因扶起摔倒的马丽(饰大妈)反被讹诈,双方围绕“尾椎”与“保险杠”展开鸡同鸭讲的对话,贡献了“车是追尾追的,我说的是保险杠,你说的是尾巴根儿”等名场面。郝建的慌乱辩解与大妈的“痛苦呻吟”形成荒诞对比,最终在交警的介入下真相大白。该小品凭借对“扶人反被讹”现象的精准捕捉,成为当年最受欢迎的语言类节目,沈腾“郝建”的形象也深入人心。
现实的荒诞复刻:从“车轱辘折了”到“社会信任塌方”
2025年5月,多地网友上传的“现实版《扶不扶》”视频中,红格子外套、折断的自行车轱辘、交警的无奈身影,与小品中的道具、台词、场景如出一辙。更令人唏嘘的是,现实中的“郝建们”往往比舞台上的角色更为被动:
2024年某地案例:年轻人扶起摔倒老人后,被家属以“若无人撞倒,老人怎会跌倒”为由索赔,监控录像虽还原真相,但年轻人仍承受精神压力;
2025年初暖心反转:某地扶人者获老人及其家属公开致谢,却被媒体称为“幸存者偏差”——更多类似事件因缺乏证据而不了了之。
法律专家指出,尽管《民法典》规定“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但实践中救助者仍面临举证难、耗时长等困境。道德学者则认为,此类事件折射出社会信任体系的崩塌:“当‘扶不扶’成为选择题时,冷漠已不仅是个人选择,而是群体性道德焦虑的缩影。”
艺术与现实的互文:喜剧外壳下的社会病灶
沈腾小品之所以能引发“具象化”讨论,源于其对现实矛盾的犀利解构:
语言游戏与逻辑错位:小品中郝建与大妈的对话刻意违背“合作原则”,通过“鸡同鸭讲”制造笑点,实则暗喻现实中的沟通困境——讹诈者利用信息差制造“道德陷阱”,救助者百口莫辩;
符号化的角色塑造:红格子外套、折断的自行车轱辘等视觉符号,成为“碰瓷”事件的符号化表达,强化了公众对这一社会现象的集体记忆;
悲剧内核的喜剧外衣:郝建最终在交警帮助下自证清白,但现实中更多救助者陷入“罗生门”。这种“大团圆结局”与现实的割裂,恰恰凸显了问题的严峻性。
破局之路:从“不敢扶”到“放心扶”
面对“扶不扶”的世纪难题,社会各界正尝试寻找出路:
法律层面:部分地区试点“救助行为奖励机制”,对主动施救者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同时建立“讹诈行为惩戒机制”,对恶意讹诈者处以罚款或拘留;
技术赋能:推广“随手拍”公益平台,鼓励市民记录救助过程,为可能发生的纠纷留存证据;
文化重塑:通过公益广告、影视作品等载体,强化“救助者无罪”的社会共识。例如,2025年央视春晚小品《金龟婿》中,沈腾再次以幽默方式探讨邻里互助,被视为对《扶不扶》主题的延续与深化。
结语:当喜剧照进现实,我们更需要直面荒诞的勇气
从舞台到街头,《扶不扶》的“具象化”不仅是艺术的胜利,更是现实的警示。沈腾在小品中那句“这人倒了咱不扶,那人心不就倒了吗”,至今仍在网络流传。然而,要让这句话从口号变为现实,需要的不仅是个体的道德勇气,更是法律、技术与文化的系统性支撑。或许,只有当“扶人”不再成为需要权衡利弊的选择题时,我们才能真正告别“郝建式”的荒诞,让社会回归应有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