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悲剧现场:从“倒休日”到“生命倒计时”
据警方与家属确认,李某于4月22日中午正常到岗,但当日晚间未再回复未婚妻信息。凌晨时分,家属报警并协同民警赶往公司,却因楼宇门禁系统无法进入办公区。直至次日上午9时许,保洁员在打扫卫生时发现李某已无生命体征,急救中心出具的《院前病情告知书》显示其呼吸心跳停止。
更令人唏嘘的是,猿辅导在4月25日回应中声称“事发当日团队未安排加班”,但多位在职与离职员工透露,该公司长期通过“隐性加班”规避法律风险。前员工小王表示,尽管公司取消了2023年媒体曝光的“离开工位即开除”等严苛规定,但“1人带400学生”的工作模式使员工日均工作时长超12小时,甚至在招生季需连续18天从早10点工作至深夜12点。
二、高压闭环:从“教学服务”到“销售机器”
李某的猝死,撕开了在线教育行业“服务至上”表象下的残酷真相。
超负荷工作量
据前员工披露,猿辅导辅导老师需同时承担400名学生的答疑、作业批改、学情沟通及家长社群运营,每日需处理超200条家长咨询。在招生续报期,教师还需化身“销售”,通过群发消息、电话推销等方式提升课程转化率。小王称:“公司要求我们每天群发至少3轮营销信息,即使休息日也可能被临时要求跟进家长。”
精密化绩效控制
猿辅导通过“录音抽查”“话术评分”等手段对员工进行全流程监控。小王回忆:“若被抽查到未使用标准话术,或态度不够积极,会立即被约谈整改。甚至在非工作时间,家长咨询也必须10分钟内响应。”这种“军事化管理”导致员工长期处于精神紧绷状态,心理压力与生理疲惫双重叠加。
利益捆绑陷阱
员工的薪酬结构与续报率、满班率等指标深度挂钩,形成“不拼命加班就扣钱”的恶性循环。小王坦言:“底薪仅3500元,若续报不达标,月收入可能腰斩。为了生存,只能主动延长工作时间。”
三、行业痼疾:从“猿辅导个案”到“教育内卷缩影”
李某的悲剧并非孤例。2023年,高途课堂曾曝出员工因过度加班导致抑郁症的案例;2024年,作业帮被曝要求员工签署“自愿放弃加班费”协议。教育行业“重营销、轻教学”的畸形发展模式,正将教师推向身心崩溃的边缘。
资本裹挟下的异化
在线教育企业为追求规模化增长,将教师异化为“流量入口”与“销售工具”。数据显示,猿辅导2024年营销费用占营收比重高达42%,远超研发与师资投入。这种“烧钱换增长”的逻辑,迫使教师承担本应由市场部门负责的获客任务。
监管滞后与劳动者失语
尽管《劳动法》明确规定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但在线教育行业通过“弹性工作制”“目标责任制”等模糊表述规避法律。更严峻的是,劳动者因担心失去工作机会,往往选择沉默。小王透露:“离职前我曾试图申请劳动仲裁,但发现许多同事连合同都未签署,维权成本极高。”
四、追问与出路:从“个体悲剧”到“制度变革”
李某的猝死,再次将“过劳死”议题推至台前。世界卫生组织将“过劳”定义为“因长期无法应对慢性职场压力而导致的疾病”,而中国每年因过劳死亡的人数已超60万。
企业责任不能缺位
猿辅导需直面两个核心问题:其一,是否真正履行了《劳动法》规定的“保障劳动者休息权”?其二,是否建立了有效的职业健康风险预警机制?目前,武汉市人社局已介入调查,但公众更期待看到企业主动整改,而非仅在舆论压力下“撤销部分严苛措施”。
行业自律亟待重构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应牵头制定《在线教育教师权益保障公约》,明确规定师生比、日均工作时长、心理疏导机制等底线标准。同时,监管部门需建立“过劳死”工伤认定快速通道,打破企业与劳动者间的信息不对称。
劳动者需学会“说不”
在高压职场中,劳动者需掌握基本的法律武器。例如,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劳动条件”时,劳动者可单方解除合同并主张经济补偿。此外,工会的角色不应被弱化,需为教师提供集体谈判渠道。
五、结语:教育不应以生命为代价
李某的未婚妻在社交媒体写道:“他总说再坚持一下,等攒够钱就办婚礼。”这句未竟的话语,成为无数在线教育从业者的缩影。当“知识付费”沦为“生命透支”,当“教书育人”异化为“流量变现”,我们不得不反思: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或许,正如李某生前同事所言:“我们不是老师,是24小时在线的客服、销售、客服经理、心理咨询师……唯独不是自己。”这场悲剧的真正价值,在于推动社会正视一个残酷现实——当资本无序扩张时,那些在键盘前敲击出“老师辛苦了”的学生家长,或许正是压垮教师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