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菜摊老板”到“黄金操盘手”:一场跨越三年的承诺兑现
故事始于2022年俄乌冲突初期,彼时金价尚在1700美元/盎司徘徊,刘明军却以菜市场摊主起家的敏锐嗅觉,重仓200手黄金期货合约。这位白手起家的连锁超市创始人,在当年员工大会上拍着胸脯承诺:“等哥赚到钱,绝不亏待兄弟们!”三年后,当国际金价突破2500美元/盎司历史峰值,刘明军持有的合约账面盈利达1027万元。他连夜召集财务团队制定分配方案,直言:“超市利润要用来开新店,但这是我个人赚的钱,就该和员工共享。”
4月24日清晨,一份标注“内部绝密”的奖金分配表在员工间流传:
工龄2年以上员工:覆盖1526名一线员工,每人1万元现金红包,包括保洁员、厨师等后勤岗位;工龄1年以上不足2年员工:167人获2000元旅游补贴+2天带薪假;新员工:入职未满一年的347人,领取1000元成长金+2天假期。
在郑州二七广场店,入职仅8个月的收银员张晓雯用奖金买了人生第一支大牌口红,并在短视频平台晒出“老板请客”的口红试色视频,获赞超10万;运城星河店生鲜区主管李建国则当场给老家父母转去5000元,这位单亲父亲感慨:“儿子幼儿园学费终于有着落了。”
二、反内卷管理+孝亲红包:一场持续三年的“情感投资”
刘明军的“慷慨”并非偶然。这位从黄土高原走出的企业家,早在创业初期便将“员工即家人”理念融入企业管理:
反内卷制度:所有门店严格执行8小时工作制,超时加班需总经理特批;每月15日为“家庭日”,员工可带家属免费享受超市VIP服务;孝亲文化:2023年春节,他自掏腰包为每位员工父母发放500元红包;2024年中秋,又为工龄超5年的员工定制纯金工牌;即时激励:2025年4月,超市货架上新到的车厘子标着“员工特惠价”,收银台贴着“今日笑脸之星”照片墙。
这种“先利他,再利己”的管理哲学,正转化为实打实的商业效益:2024年超市员工流失率仅3.2%,远低于行业平均18%;顾客满意度达97%,复购率连续三年增长25%。正如经济学家李明远所言:“刘明军的财富分配模式打破了‘资本独享利润’的传统范式,通过物质激励与情感联结构建‘命运共同体’,隐性人力成本下降了40%。”
三、蝴蝶效应显现:从“黄金分红”到行业范式革命
这场“黄金分红”引发的连锁反应,正在重塑中国民营企业的管理逻辑:
行业跟风:4月25日,山西美特好连锁超市宣布启动“利润共享计划”,拟将年度利润的5%用于员工股权激励;河南胖东来董事长于东来在社交媒体发声:“这才是商业的本质——先利他,再利己。”消费撬动:据测算,913万元奖金可能直接拉动超9000万元消费力。运城星河店店长透露,多名员工用奖金为家人购买家电、报名技能培训课程,形成“收入-消费-再生产”的良性循环;资本思考:刘明军在接受运城电视台采访时坦言:“这笔钱如果用来投资,或许能赚更多,但分给员工能换来人心。人心齐了,企业才能走得更远。”这种“长期主义”的财富观,与当下ESG(环境、社会、治理)投资理念不谋而合。
四、质疑与反思:一场关于“财富分配”的公共讨论
尽管赞誉如潮,争议也随之而来。部分网友质疑:“个人投资收益是否应纳入企业分配?”对此,刘明军回应:“超市利润用于扩张,个人收益用于回馈员工,两者并不冲突。”法律专家指出,根据《公司法》,企业创始人对个人投资收益享有完全支配权,其分配行为不涉及法律风险,更多是道德层面的选择。
更深层的讨论聚焦于“财富分配的公平性”。有评论认为,刘明军的模式难以复制:一方面,其个人投资眼光与风险承受能力具有特殊性;另一方面,中小微企业普遍面临资金压力,未必有余力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分红。但更多人强调其示范价值:“当企业家将‘财富共享’写入企业基因,中国商业文明便迈出了重要一步。”
五、从“黄金雨”到“价值观”:一场关于“成功”的新定义
当夜幕降临运城,荣河1+1生鲜超市的霓虹灯牌下,员工们正自发组织“黄金分红感恩会”。有人晒出三年前的工牌照片,感慨“从1家店到33家店,每筐菜都是兄弟们扛出来的”;有人将奖金截图设为手机壁纸,标注“跟着刘总,有肉吃”。
这种“共富”场景,恰是刘明军商业哲学的具象化。他常说:“咱们不是给资本家打工,是给自己打江山。”在他的办公室里,挂着两幅字:一幅是“诚信为本”,另一幅是“员工是根”。或许正如网友所言:“在这个‘996’被唾弃、‘内卷’成热词的时代,刘明军用913万元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功,不是赚多少钱,而是让多少人因你而幸福。”
结语
当黄金的光芒穿透金融市场的迷雾,刘明军的选择为“财富”赋予了新的注脚。它不仅是数字的跳跃,更是价值观的传递——在追求效率至上的商业丛林中,总有人选择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从来不是冰冷的雇佣合同,而是一场关于信任、责任与共享的生命契约。这场“黄金分红”终将淡出热搜,但那些因1万元奖金而绽放的笑脸,那些被重新定义的“中国好老板”标准,或许正在书写中国商业文明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