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通报,这位教师接到了一通自称是某短视频平台客服的电话。对方声称该教师在平台上开通了一项价值百万的保险业务,如果不立即取消,将会从下个月开始每月扣除800元费用。在对方的诱导下,这位教师按照指引进行了相关操作。由于操作流程较为复杂,对方还提出通过屏幕共享来协助操作。幸运的是,这位教师在操作过程中产生了疑虑,并及时与清华大学保卫处反诈劝阻中心取得了联系。
保卫处反诈劝阻中心在详细了解情况后,明确告知该教师遭遇的正是冒充电商客服的诈骗电话,并详细解释了此类诈骗的常见作案手法。这位教师事后表示,自己平日里鲜少关注反诈信息,对这类诈骗情况缺乏了解,所以才会按对方要求进行操作。同时,他对反诈劝阻中心的及时提醒表达了诚挚的感谢。
这起事件并非个例。近期,以关闭“百万保险”为名的电信诈骗案件频发,骗子冒充医保局、保险公司、支付宝等单位或平台工作人员,利用群众对保险服务的认知不足实施诈骗。清华大学保卫处接到公安机关通报,有多起冒充客服实施的网络诈骗案件,目标直指高校师生群体。
这些诈骗分子通常通过电话或短信的方式,假冒平台客服,以退款、账户安全等事由为幌子,诱使受害者提供银行账户信息,或者引导其进行转账操作。他们还会发送带有钓鱼链接的短信,一旦点击链接,可能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甚至造成财产损失。此外,诈骗分子还会诱导受害者下载含有木马病毒的软件,借此获取受害者手机内的隐私信息,为实施诈骗创造条件。
针对这一系列诈骗案件,警方和清华大学保卫处都发布了防范建议。警方提醒,切勿轻信陌生来电,尤其是涉及“取消服务”“退款”“扣费”等话术的电话。如有疑问,请直接拨打平台官方客服电话核实情况,或咨询反诈专线96110辨别真假。同时,不要与陌生人进行“远程协作”“屏幕共享”,否则将会泄露银行卡号、密码、手机验证码等敏感信息,使个人财产遭受损失。
清华大学保卫处也提醒师生们务必提高警惕,切不可轻信任何来源不明的客服电话或短信内容。若接到要求提供个人银行信息或者进行转账操作的电话或短信,应果断立即挂断,并向相关部门举报。在使用各类平台时,如需咨询客服相关事宜,务必通过官方正规渠道进行,坚决杜绝通过非官方途径操作,以防落入诈骗陷阱。
此外,日常生活中要注重个人信息的保护,避免随意泄露个人资料,以防被不法分子利用。在未确认电话或短信真实性之前,切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账操作。定期更新账户密码,且尽量使用复杂密码,以此提高账户的安全性。
这起清华大学教师遭遇的“百万保险”骗局再次敲响了反诈的警钟。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诈骗手段层出不穷,只有保持警惕、持续学习反诈知识,才能让骗子无计可施。